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 周立新
我来自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CCSC),当了20多年的审核员终于有机会参加中国质量认证协会组织的盛会了,我怀着无比激动的心情早早就来到2025年“认证技术提升周”的活动现场,到现场后我的感受可以用三个倍感来表达。
一是倍感亲切。首先亲切在我看到了协会领军人物,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副秘书长董德山主持,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黄继先公布了认证数据,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会长朱光沛致辞,武汉大学质量发展战略研究院程虹院长围绕“弘扬工匠精神、提升认证公信力的主题演讲。再次亲切是我看到了行业上熟悉的身影,比如说曾在中国认证认可杂志上发表过《基于风险导向的隐私管理体系审核方法研究—机构实践与标准优化建议》文章的挪亚检测认证集团有限公司王元亮、CCAA继续教育平台上讲过课的中国质量认证中心有限公司张磊,这次他给我们讲解了 《IS042001 人工智能管理体系审核思路浅析》,还有我们船级社多次参加认证技术提升周活动的殷明、梁海燕老师,他们在发布会上的精彩演说,让人印象深刻、受益匪浅。
二是倍感责任。这次会议主题是“弘扬工匠精神,提高公信力”,对认证机构而言,公信力是一种 “长期复利资产”—— 如同品牌价值,每一次公正审核都是对公信力的 “储蓄”,而每一次失信都是 “透支”,认证机构的利润并非来自 “低价走量”,而是来自 “公信力带来的不可替代性”。我作为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有限公司的一员,如何继续保持船级社的品牌影响力,如何再创佳绩,再塑形象,再造影响,我感到自己身上肩负的是沉甸甸的责任。
三是倍感压力。发布会上看到每位老师对认证工作的感悟、理解和对认证工作的热爱,我越来越看到了自己的不足,虽然我在企业的多个岗位上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仍然在思想上有束缚、视野上有局限,能力上有短板、知识上有弱项,我深知作为管理体系的审核员,我们的每一个判断都可能影响客户的发展方向,每一份报告都关系着认证的公信力,面对客户我感到深深的本领恐慌,担心能力水平不够,担心辜负客户的信任和期待。
我能参加发布会,还得用三个“只要”来表述:
只要有审核老师的帮助,就能找到良好案例的切入点。记得张明老师指导我要如何选题,他说审核的关键点就是帮助客户解决痛点、弱点和痒点,而不是审核员自娱自乐,张丽颖老师帮我纠正了审核问题的判标准确性,让我的良好案例更有针对性,也使我认识到能源管理体系的良好案例应该从数据出发再回到企业的经营,没有他们的指点,我的良好案例就不会诞生。
只要有客户的长期支持,就能找到良好案例的价值。当时审核这家水泥企业的时候,我并没有制作良好案例的想法,后来企业把整改的资料发给我,特别是他们因为我开具的这个不符合项,看到了整改效果,因为能给客户带来价值,我有点沉不住气了,我就联系客户把涉及到这个案例的资料收集起来,我们共同对近一年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同时修改了客户的能源评审报告。我把编写的良好案例发给客户,他们还给我提出了很多建议,帮我们更换了案例上的照片,真的是我为客户服务,客户给我增值,实现了双赢。
只要有机构的支持,就能不断提高良好案例的质量。我们公司对良好案例的精心组织,我是深有体会,也可以说没有我们机构精心的安排,我是不可能来到发布会的。在发布会上,听到其他认证机构夸赞我们公司,我心里暗暗地高兴。发布会前,我参与了公司组织三个场次的筛选、点评,即年初经分公司选拔被推荐到公司总部,公司委托质量技术部邀请10多个评委分三天进行了年度良好案例打分评价,并对每个良好案例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发布会前一周又派有权威的老师对入选的11个良好案例进行了试讲和专题指点,经过这三轮训练,我的良好案例修改了至少八遍,我自己看着发布的资料比最初的版本进步了不只一点点。
发布会对我来说,是认证工作经历中一个新的起点,也是人生历程的一个新起点。在今后的审核当中我将坚持做到三个用心:
用心学习审核。发布会结束后,我重新审视自己的知识体系还不系统。我要针对自己的短板,制定系统的学习计划,每月精读一份标准修订说明,每季度学习一个行业的国家政策,每年深耕一个专业领域,让自己的学习不仅是为了应对变化,更是为了把握审核工作的本质。
用心思考审核。与发布会上的老师相比,我审核前策划还不充分,我要学会分析管理体系标准与业务流程的匹配度、预判客户体系运行存在的薄弱环节,关注“为什么”而不仅仅是“是什么”,发现异常数据像剥葱头那样追溯三层原因,评估发现问题的系统影响度,为客户提供系统的思考方法,总结复用的审核方法,让审核从表面符合走向本质符合,从发现问题走向预防问题。
用心奉献审核。发布会上我结识的审核老师都是在认证行业拼搏多年的敬业者,我也要学习他们那种精神,持续完善审核复盘内容,在审核过程中为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谨记审核的初心,时刻传播标准的真谛,点亮一盏认证的灯,兑现对中国质量的承诺。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