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路上引领“人”
记得去年有段时间,到单位上班的第一件事,我都会一如既往地熟练打开手机中的“通讯录”,找到收藏保存的中国认证认可协会公众号,寻找着心目期待的那份“公告”。有一天,突然发现在公众号里又有新的公告发布,我压抑着兴奋和渴望点击下载“公告”,在公布的注册名单中寻找自己的名字,一行又一行,慢慢地仔细搜索,唯恐由于翻页太快将自己的名字漏掉。瞬间我停止了手机操作,定格在一个位置,耶!我激动的握紧拳头,发现公告里自己的名字映入在眼前,“注册审核员”这个称谓终于让自己梦想成真,这年我58岁。
单位同事们得知我的情况后都很惊奇:一个快要退休的人如何能冲刺一次次的国考,毅力般地在体系审核路上上岸?“老李,跟大家说说你的学习秘诀吧,不要保留啊”!面对众多人的问询和期待的目光,我没有保留地推荐了在大家身边没有关注的《中国认证认可》这本书,因为这本书是引导、帮助自己成功踏上体系审核之路的“良师”。
说起来在15年前,自己单位就开展了管理体系认证审核,各所属部门相应也都确定了体系内审员,那个时候我在基层工作,还没有接触到体系审核方面的知识,充其量偶尔干一些诸如贴贴安全警示标识,为一些区域配置灭火器具等沾点体系工作的活儿,至于对“内审员”这个称谓也没有什么感觉,再加上平时总抱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能少干点活就不多干的想法,根本不去了解“企业的管理体系”是干啥用的。两年后,自己部们负责体系管理的兼职内审员办理了病退,领导告诉我,以后那个人的一切具体业务都转给我了,当然也包括了兼职内审员的工作。其实以前我对体系管理有所耳闻,知道不下点功夫是干不好的,再加上自己感觉也不是那块料儿,我找了领导几次,找各种理由推脱自己做不好部门内审员工作,恳请换成别人,于是在领导面前打嘴仗、墨迹,手段用尽,最终这个“烫手”的山芋还是没有扔出去。
以后几年,企业加强了对基层内审员的培养,安排大家脱产参加认证机构组织的体系标准学习,自己也先后参加过两次培训,但在老师授课结束后,感觉学习效果很不理想,自己也很纳闷,课堂上聚精会神地听讲了,笔记也作了不少,咋就听不懂呢?回到单位,领导询问学习收获情况,我诉苦自己脑子笨、悟性差,不是干体系内审员的料,请求赶紧换人,领导一听我絮絮絮叨叨没完没了,气的把我轰出了他的办公室。
冷静下来的时候,知道不兼这个岗位是不可能的了,还是要面对现实的,但是谁能帮助自己提高对体系标准的理解能力呢?找其它部门内审员?自己也跟他们交流过,都是半瓶子醋晃荡的水平,不误导别人就不错了,唉!怎么办呢,还是去质量部好友那里聊天解解闷吧。我在与好友边闲聊的同时,边翻看资料柜订阅存放的一些报刊杂志。
“嘿,哥们,《中国认证认可》这本书是干啥用的”?我手里举着一本A4纸质大小、封面写着“中国认证认可”黑体字眼的刊物问道。
“这本书由中国认证认可协会主办发行的,是一本指导性的刊物”,好友解择道。
“方便的话我拿几本回去看看可以吗”?
“拿走吧”,好友很大方地告诉我。
起初,自己把带回去的几本刊物也没有当回事,只是随意放在办公桌上,有一天,在无聊的时候打开一本翻看起来,找到目录页,从“业界风向标、国际之窗、学术广场、服务平台”几个大栏目中查找是否有参考价值的文章,没想到“行业纵深、案例、认证咨询、学术园地”几个专栏的标题瞬间吸引了我,耐心阅读里面的文章,内心很震撼:这本书对自己太有价值了,谁能想到自己千方百计寻找帮助的尽然是一本大家没有关注的刊物!
解决了自己的烦恼,工作起来有了目标和干劲。不久,机缘巧合我被调入安全技术部门,成了一名专职体系管理员,我深信,如果今后没有过硬的体系方面的知识作后盾,现在的岗位是呆不久的。在以后的日子里,《中国认证认可》这本书便充当了自己首选的学习资料,每月一期的杂志我坚持借阅过来,仔细阅读其中的文章。自己的努力,领导们看在眼里,于是授权让我负责日常企业基层各单位体系内审员们的培训指导工作。“给人一碗水自己要有一桶水”,这是一位培训界的前辈讲给我的一句话。自己心里明白,这句话其实就是对自己今后当一名称职老师提出的要求。
《中国认证认可》这本书陪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让我在推动企业内部审核绩效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知识。有一次,企业组织基层单位管理体系知识再培训,在课堂上车间一名内审员向我举手:“李老师,你讲解一下合规管理中`合'和`规'的含义吧”。说实在的,当时自己也没有把握能解释清楚,便答复培训结束后给予标准答案。回到办公室,自己回想起来在2023年第10期《中国认证认可》里《案例》专栏中,曾经有一篇文章对“合”和“规”有过明确的定义,在这里找到了权威答案,心里异常高兴,庆幸每次遇到疑惑不解的难题,《中国认证认可》都能帮助解决。
如今,自己已经是企业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领域项目负责人,在内部体系管理审核的道路上,我坚信有《中国认证认可》这样一位良师陪伴,一定会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披荆斩棘,砥砺前行。
作者:李宏发
单位:兴原认证中心河北分公司
来源:中国认证认可协会